彩神-安全购彩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彩神-安全购彩 > 州政府 > 李平 > 活动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坚持“四个结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2021-05-20 08:38 作者: 来源:
【字体:

  5月19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行。会上,湘西州副州长李平代表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经验发言。

  湘西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四个结合”,扎实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让保护区建设成效惠及广大群众,探索出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建设保护模式和实践经验。2018年、2020年,湘西州非遗保护工作先后被文旅部、湖南省文旅厅评为全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具体做法如下:

  一、坚持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湘西历史文化厚重,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拥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172个,2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蜡染等,与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将非遗与物质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编制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将《湘西古城、古镇、古村保护与发展规划》《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文化总体规划》《湘西自治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等作为专项规划,对全州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一是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湘西州是全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我们坚持非遗与传统村里保护相结合,集中连片推出了“矮寨-十八洞-吕洞山”“山江-黄丝桥”“芙蓉镇-老司城”“里耶-惹巴拉”“茶乡风情”“沅水民俗”六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风貌、生产生活技艺、传统特色建筑、生态自然景观等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静态展示传统生产生活工具、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保存文化记忆,每个村寨都能够“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住村寨的根与魂。二是与“三古”保护相结合。我们按照“原生态、原文化、原遗存、原住民”保护原则,对“三古”进行挂牌保护和文物修缮,不断加大历史文物、传统建筑、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传承优良的传统观念、民族习俗和生产生活技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形成“自然环境优美、地域风情浓厚、非遗特色鲜明、原住民积极参与”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格局,使“三古”成为湘西州非遗的展示窗口。

  二、坚持非遗与平台建设相结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生产性保护。湘西州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列入“十三五”、“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非遗平台项目建设,以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等建设为抓手,构建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的生产性保护基地。一是打造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依托民族文化企业、传统村落、代表性传承人采取传统生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全州非遗生产性保护,先后建设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1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在茶乡古丈,积极推广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直接经济效益达7000万元;在织锦之乡龙山苗儿滩镇捞车河村,织锦传承人年纯收入大部分达到2万元以上,年生产总值突破百万元。二是扎实推进传习基地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在重点传承区域设立综合性传习中心,先后建成55个州级非遗传习中心(所),156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了以州非遗馆为龙头,以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传习所为基础的“四级”非遗传习基地体系,所有国家级项目、80%省级项目和40%州级项目均能在传习基地内开展日常生产性传承活动。三是建设州级非遗生产性展示基地。投资3.5亿元建设的湘西州非遗馆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馆,馆内集中展示非遗大师15个项目、25位大师的精品力作。不定期开设非遗公开课,让社会大众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制作过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组织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在遗产园现场制作和展示展销,进一步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坚持非遗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化传承。非遗的当代实践,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促进非遗与旅游、文化产业等相结合,就是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湘西州充分发掘非遗资源,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化传承。一是推动非遗资源有效转化。以非遗保护为核心,将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旅游为载体推动活态化传承。与现代化设计相结合,将蜡染、苗绣、土家织锦、银饰等非遗开发成文创产品,打造有IP的“湘西有礼”。推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舞蹈等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融入旅游市场,走进现代生活。二是推动品牌节庆进景区。充分利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湘西州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定期在旅游景区开展品牌节庆活动。州本级重点围绕土家族和苗族两大主体民族,开展土家族舍巴日、摆手节;苗族四月八、赶秋等民族节庆活动;8县市按照各地传统习俗和民族习性,积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形成了一县一节,一乡一品的民族传统节庆品牌活动。三是推动传承人进景区。湘西州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对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传承人分别补助4.8万元、2.4万元和1.2万元传习资金,同时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进入景区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对常年在3A级以上景区开展活动的每人每年另外补助5万元。出台《武陵人才计划》,积极支持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成立大师工作室,对国家级、省级工作室分别补助50万、30万传承活动资金,将90%的大师工作室设在旅游景区,充分利用旅游市场的产业关联效应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四、坚持非遗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型发展。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发展,使群众真正受益。一是非遗+产业。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推动非遗资源转变为高质量的脱贫致富产业,全州直接从事非遗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达500余家,销售额达千万元以上的文创企业达20家,涌现出了七绣坊、山谷居民、惹巴妹、农家女、比耳竹编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2020年,全州文化创意产值达16.97亿元,同比增长13.3%。二是非遗+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开通网上商城,茶系列、编织系列、织绣系列纷纷亮相互联网销售平台,湘西七秀坊2020年网上销售1000多万,淘宝本品类年度销售冠军。通过各类展会开拓线下市场,湘西传统工艺产品先后亮相温哥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首届上海世界非遗展、北京时装周等,推动一批非遗品牌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市场。三是非遗+就业。湘西州土家织锦、苗绣、踏虎凿花等非遗资源,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独特优势。湘西州以“让妈妈回家计划”为核心,建立了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个“让妈妈回家”基地,从业人员达8000余名,人均普遍每月增收800到1500元,“让妈妈回家计划”被评为“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全州举办非遗扶贫培训30余期,年均固定就业3万余人,临时就业10余万人次,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基本实现了非遗项目鲜活传承、文化生态科学保护、传承人群普及受惠的目标。



相关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