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安全购彩

马忆湘:怒放万里征程的“朝阳花”

来源:《湘西工作》2021/2 作者:州委党史研究室 2021-03-22 10:51


马忆湘

20世纪60年代初,湘西永顺籍红军女战士马忆湘创作的长篇小说《朝阳花》与同时期出版的《苦菜花》《迎春花》,并称红色经典“三花”,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马忆湘在这部自传体作品中,以她和战友们的亲身经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湘西山里的土家苦命女反抗压迫、追求光明、参加红军、参加长征的感人事迹。

虚报年龄当红军

1923年5月,马忆湘出生在永顺县万坪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家五口人全靠父亲在外帮工维持生计。因地主逼债,父亲远走他方,母亲不得不把年幼的她送给七里坪一家富裕农户做童养媳。在婆家两年,马忆湘饱受欺凌和虐待,被迫逃回了娘家。

1934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来到了湘西。1935年春,12岁的马忆湘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打人骂人”,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参加红军。她来到扩红队报名,告诉队长说自己13岁了。尽管她虚报了年龄,但是因年幼体弱、身材瘦小被拒绝了。当不了红军,就要回到婆家,回到暗无天日的生活里,想到这些,幼小的她如百爪挠心,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绝不能回去!”“一定要想办法当上红军”。

被扩红队拒绝后,马忆湘又来到了任务繁重、急需看护员的红军医院。在那里,她又一次虚报了年龄,并经“死缠烂打”,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红军医院看护员。参军伊始,部队一位老首长给她取了马忆湘这个动听的名字。首长说:你是湖南人,还出生在湘西,不能忘了家,就常回忆自己的家乡吧!

拼死要跟红军走

1935年10月,国民党调集130多个团“围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在实施战略突围撤离湘西时,决定将马忆湘等一批年纪较小的红军留在当地。马忆湘虽然服从命令在老乡家躲藏,但她心里十分难过,始终有个坚定的念头:“生,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倔强的马忆湘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没多久就悄悄离开家,化装成要饭的乞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赶红军部队的艰辛路程。她沿着红军转移的路线星夜兼程,风餐露宿。20多天后,终于在溆浦追上大部队。马忆湘千辛万苦赶队伍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在红军部队中传开了。

长征路上,马忆湘与战友们徒步行军,跋山涉水,挨饿受冻,既要做好宣传鼓动、后勤保障工作,又要与敌人英勇战斗。在无数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马忆湘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有一次,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红军粮食几乎断绝,马忆湘找到一种野菜,将其煮熟后,为了验毒,战士们都争着第一个吃。马忆湘说:“是我发现的,当然要由我第一个吃……”于是抓了一把塞进嘴里,半小时后,她恶心肚痛,晕倒了。经过抢救,第二天才苏醒过来。

1936年10月,马忆湘跟随红二方面军抵达陕北。1937年4月,马忆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延河润养爱情花

清凉的延河水不仅滋润着马忆湘这位从湘西大山走出来的巾帼英雄,同时也浇灌着她的爱情之花。1941年,她与红六军团第十六师政委晏福生结为革命伴侣。

晏福生在长征途中立下汗马功劳,他虽然失去了一条手臂,却铸造了“独臂将军”的一段传奇。1936年10月,晏福生在罗家堡战斗中右臂负重伤,昏死在一个土窑洞里,被当地老百姓救回家,苏醒后他不顾伤痛又只身追赶部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拼命追赶10多天,也没追上自己的部队,最后追上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他因伤臂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伤口已经腐烂并蔓延到整个手臂,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最终,他的生命是保住了,却只剩下了一只手臂。

到延安后,部队开始整编,把年纪较小的红军集中起来,让他们去学习,马忆湘就是其中一个。两年后,马忆湘因有过红军医院的经历,王震就让她去照顾负伤的晏福生。这样,他们因工作需要相识相伴,最后很自然地走在一起,组成了幸福家庭。

永不凋谢“朝阳花”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号召老干部撰写革命回忆录。1958年,马忆湘萌生了写书的念头。经过多年努力,她写出了长达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朝阳花》。“文化大革命”中,《朝阳花》被诬陷为歌颂贺龙、为贺龙树碑立传的“大毒草”,马忆湘因此被抓。送到沙河学习班后,专案组把她作为重点对象批斗,不分白天黑夜地逼着她交代,揭发贺龙和晏福生。她几次昏倒在批斗会上,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决不做出卖灵魂的事,始终相信党的正确领导。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马忆湘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1983年,正师级的马忆湘离休。2016年9月11日,马忆湘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2017年3月25日,马忆湘的骨灰在亲属护送下,回到她生前魂牵梦萦的故乡、回到了她启程追赶红军的出发点——永顺县万坪镇李家村。

(栏目支持:州委党史研究室)

投稿邮箱丨xxzxxgz@sina.com

联系电话丨0743-82212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